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马栏红色基因

红色郎中杨在泉

来源:咸阳日报     发布时间:2025-02-27 16:48:23     选择字号:【 】 【打印

杨在泉,原名杨忠杰,字憬民,1905年9月生于陕西耀县。目睹了“地主老财多酒肉,穷汉长工断炊烟”生活状态的杨在泉,立志要改造不平等的社会关系。192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三原的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受“五四运动”和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经常阅读进步书籍,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马栏时期,杨在泉先后担任关中分委秘书长、关中地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受父亲影响,杨在泉爱好中医,在革命征途之中,经常利用中草药给战士和群众看病,最终成为一代医家,被陕甘宁边区的群众亲切地称为“红色郎中”。

1934年,国民党在陕北“剿共”,同时派民团查抄红军家属,还到处张贴告示重金悬赏刘志丹一家,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派人把刘志丹夫人同桂荣和女儿刘力贞接到了根据地政府所在地荔园堡。同桂荣组织妇女为红军做军服,工作很忙,顾不上照管孩子,生活艰苦,刘力贞染上了重病,发高烧,昏迷不醒,同桂荣焦急万分。刘志丹得知后马上请来懂中医的杨在泉,杨在泉看后说:“娃娃得的是伤寒病。”杨在泉开了方子,当地没有药店,要出去买,但敌人封锁着根据地。杨在泉说:“幸好马号里有些给马抓的药,我去捡几味来,吃吃看怎么样。”同桂荣将杨在泉送来的中药煎好,喂了女儿几次,过了一两天,刘力贞醒来闹着要吃凉粉,大家知道杨在泉的方子见效了。

1944年,关中分区发生瘟疫——虎烈拉,轻者口渴,眼窝稍陷,唇舌干燥,重者烦躁不安,眼窝下陷,两颊深凹,精神呆滞,如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关中地委当即请杨在泉急诊,并全面开展预防工作。民国二十年(1931),关中大地就曾暴发虎烈拉,那年杨在泉就使用一种药方使附近罹患虎烈拉的人无一死亡。面对关中分区感染虎烈拉的患者,杨在泉参考民国二十年所开陈方,并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加以改进,发动关中地委机关普遍泡制药酒让群众服饮。杨在泉研制药酒的方法为:一斤上好烧酒配樟脑五分,牙皂一钱,捣碎薄荷一钱半,广木香八分,莪术加草一钱半,明雄一钱半(研末),甘草一钱,泡制一昼夜即可用。使用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如病已发现,可速于患者肚脐、耳、鼻上用此药酒拭抹,并以铁针点少许于外眼角;有得病后头晕眼发黑与咳嗽者,用此酒五钱加炼净蓖麻油二钱,红白糖各二分,再兑入阴阳水、碘生水三分,温服。民国二十八年,在马家堡村,杨在泉就使用此药酒熬水制止了一个猪圈瘟疫的蔓延。关中地委根据杨在泉所开药方,开展泡制药酒工作,规定每人饭后各服一小盅,虽病情严重,但只要内脏不腐烂,服此药三次,即能痊愈。杨在泉以自己的精湛医术挽救了无数黎民百姓,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于1944年5月28日以《关中发生时疫 杨在泉开急救药方》为题作专题报道。

杨在泉还致力于常见病和地方病的防治。《解放日报》曾报道1945年关中马栏区因染病死亡的就有60余人,占总人口的1.5%。1945年5月关中分区一科统计,自1月以来全分区约有1500人在春瘟流行中死亡。新正县在过去的三个月中,已有500余人死亡,约占人口总数的3%。杨在泉一方面跟随医疗队下乡为群众治疗,另一方面教育群众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他提供了加味藿香正气散用以治疗吐黄水的验方,这些措施对常见病和地方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边区的医疗工作。

杨在泉对中医和西医均无保守思想和门户之见,治学主张远溯灵素,推崇仲景,旁及诸家,汲其所长,弥其所短,师古而不泥古。他不但擅长治疗内、妇、儿科之疑难杂症,而且对胃病、肝病、心肾病、肺系疾病的诊治更有独到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在泉曾任西北卫生部制药厂副厂长,1955年至1962年任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1962年杨在泉因病去世,他留下了许多治疗疾病的中药药方,并且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贺粲宁 计盼静(作者单位:陕西马栏干部学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3227 地址: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
主办单位:陕西马栏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陕西马栏干部学院   陕ICP备2023003333号 ga.png陕公网安备610429020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