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夏,赵伯平与省戏曲剧院演员合影。
□ 贺粲宁 计盼静 叶明亮赵伯平,1902年出生于陕西省蓝田县孟村镇康禾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年积极投身于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栏时期,赵伯平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并先后兼任民运部长、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1946年7月,赵伯平任陕西省工委书记,1948年1月至1949年3月,任中共关中地委书记、关中军分区政委。赵伯平投身革命,对党忠诚、信仰坚定,历尽坎坷而初心不改。他既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也是一位革命的剧作家。赵伯平同志爱戏,也很懂戏,又会唱戏,长期担任陕西省委领导职务并主管宣传教育工作,为创建关中秦腔剧团、发展革命文艺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9年7月,陕西省委批准成立七月剧团(后几度合并为关中八一剧团),在七月剧团成立的联欢会上,赵伯平登台演唱了秦腔《二进宫》(扮演徐彦昭)。赵伯平不仅为剧团制定工作方针,进行艺术指导和思想教育,更为可贵的是为剧团创作了不少剧本,其中主要有《新考试》《大上当》《祁半仙》《抓壮丁》《特种学校》等。这些剧本,虽然题材各异,但都从不同角度有力地宣传了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
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到处抓丁拉夫,弄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赵伯平针对这个现实,编写了《抓壮丁》剧本,让剧团上演,为广大人民群众伸张正义。《抓壮丁》中一个敌军官唱道:“军装穿得齐而整,好在人前摆威风。见了上司恭而敬,把冷娃耍给老百姓。弟兄不听我的令,一训二打不留情。白天吃的磨擦饭,黑夜念的降日经……”这样辛辣的讽刺、尖刻的挖苦的戏词无不吸引着观众。《抓壮丁》这个戏既表现出了反动派抓丁时对无辜群众强拉硬逼绳捆索绑的强盗行径,又揭露了他们借派丁抓丁敲群众的竹杠、大发国难财、中饱私囊的诡诈伎俩。
有一次演出时,有个演员把“国民党把民财并未都用在抗战上”一句台词,错唱成“并未有”用在抗战上。赵伯平看完戏后,把剧团领导和那位演员找来严肃地说:“你们犯了‘一个字’的错误,怎么把‘都’字唱成了‘有’字?‘并未都’的意思,是说国民党把民财没有全部用在抗战上,是消极抗战,这是事实。而你唱成‘并未有’,是说国民党把民财一点也没有用在抗战上,这不是事实。如果国民党说我们造谣,这一字之错,就会闹出大乱子来!”赵伯平又进一步从剧团的战斗作用上强调说:“你们是剧团,也是炮团,一个剧本就是一门炮,一句台词就是一发炮弹,要瞅准目标,百发百中,不能乱发,更不能滥发。”
赵伯平经常给剧团的同志讲:“戏情即世情,欲知世情看戏情,因此剧本创作,不能单纯地为写戏而写戏,而要用戏剧教育人民,启迪和鼓舞人民。”1941年秋至1942年夏,他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先后改编了大型传统戏《三滴血》《石达开》《民族魂》。以《三滴血》为例,赵伯平亲自改动有三:一是删去了烦琐场面,使其更集中更洗练;二是删改了原剧本中带有的宿命观点和庸俗情节,使其更干净更健康;三是把原来污蔑李自成为贼而镇压所谓的“饥民造反”变成清兵进犯而举兵起义的历史背景,使剧本面貌一新,情节更加合理,主题更加突出,思想更加积极。《三滴血》《石达开》《民族魂》这三个剧本,由关中八一剧团排练上演后,很受群众欢迎。1942年10月,剧团徒步赴延安公演,历时两个半月,演出60余场,观众达12万人次,轰动延安。毛主席说,戏的内容和表演都好,并委托中央办公厅给剧团赠送了书有“推陈出新”四个大字的幕幛和一条10米长的横额,上书“为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而奋斗”。林伯渠和谢觉哉称赞:“三个剧目改编得好,演得好。一本反对教条主义,一本反对分裂主义,一本反对投降主义,对观众有教育,有震动,有鼓舞,紧密地配合了党的整风学习运动,很有现实意义。”
有一段时间,一些演职人员闹情绪。说什么“演了《三滴血》,又演《石达开》,我们的剧团快变成旧戏班子了。”赵伯平认为这个“新”和“旧”的问题,实质是如何对待现代剧和历史剧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要不要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他说,我们反对旧剧,只是反对旧戏的反动内容,并不反对利用旧形式来表达对群众有教育意义的新内容。“新”和“旧”不能从服装上划分,而应从思想内容上划分。穿古代服装,演历史剧,思想内容是唯物主义的,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就是“新”。反之,穿现代服装,演现代剧,思想内容是逆历史潮流的,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那就是“旧”。我们剧团编演的历史剧,虽然穿古装,唱秦腔,但反映的是新观点、新思想,这不是“旧”而是“新”,是“古为今用”,是用“旧瓶装新酒”。
作为文艺战线上的一名“志愿兵”,赵伯平以革命文艺教育群众、打击敌人,他创作的戏剧作品活跃了边区军民的文化生活,生动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作者单位分别为陕西马栏干部学院、中共咸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