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新闻信息 | 教学科研 | 学院培训 | 交流合作 | 人力资源 | 机关党建 | 综合服务 |
旬邑天气: | 今天是: |
萧之葆:支持革命的前清翰林□ 宁一凡 贺粲宁 叶明亮 旬邑县三水河畔近50公里的悬崖峭壁上,凿有数以千计的洞窟,明代《三水县志》载:“绵亘数里,栈道连云,石梯落霞,网户万启,星镛千开,真乃豳之第一胜景”。在其中,有一处被称为官家洞,因高居空中也叫飞云洞,萧之葆先生在以前就隐居于此。 萧之葆,人称“萧翰林”,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民主人士,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比他小八岁,曾拜他为师,常有书信往来、文字交流。11岁时,萧之葆在乾州以第二名考取秀才,誉满关中士林。光绪十五年中举人,二十一年中进士,后以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光绪二十四年授刑部主事,光绪三十三年升授制勘司员外郎,继升审录司郎中。宣统二年任云南大主考兼考试法官,宣统三年任法部律学教官,署理法部参议,授中宪大夫,后晋通议大夫。 萧之葆办案不避权贵。奉命审理绥远都统贻谷被杀一案,不惧王妃与属吏通奸作案、要挟朝廷、大闹法部的嚣张气焰,依法审理了王妃与奸夫罪证,轰动京城,人们称赞他“署清如水,执法如山”,故京师有疑难案件长期不清者,多委其审理。辛亥革命后,萧之葆不满袁世凯及众军阀之跋扈,作为前清遗老,愤然辞职,退隐故里,蜗居旬邑东川飞云洞,不谋富贵惊天,不愿声名震地,惟以利民为快,植树种菜,教授生徒。 萧之葆辞官回乡后,日常生活较为艰难,有时到了“稻粱不继、晨夕断炊”,吃了上顿无下顿的地步。但他不愿吃嗟来之食,不受人施舍。民国初年,甘肃、河南督军请他出山,都被他婉言谢绝。1933年,红军游击队驻扎在马栏,部队的生活遇到了很大困难,正巧此时富商唐彝瑞去赵家洞看望萧之葆,他便动员说服唐彝瑞,捐款捐物资助红军。红军看到他的影响和声望,恭请他出山,他依然婉言谢绝。1937年,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聘请萧之葆作顾问,继任省主席蒋鼎文亦聘请,他均坚辞不就。 1941年,为了加强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邀请前清翰林、72岁的萧之葆出任参议员。萧之葆屡次三番都拒绝了,说共产党虽然好,不过没什么文化,自己不愿意去。很快,这个话被传到了毛泽东耳朵里,他笑了笑,令卫士叫来一个青年,对他说:“有个翰林老先生说咱共产党里没有文化人,不愿意出来做事,你给他露一手,开导开导他。”这位青年就是被誉为“党内一支笔”“红军书法家”的舒同。舒同有些糊涂,毛泽东接着说:“给他写封信,让他见识见识你的文笔和书法,看共产党队伍里是不是没有文化人。”舒同便以毛泽东的名义,给萧之葆老先生写了一封文言书信,主要意思还是真诚邀请老先生出山,帮助共产党,帮助人民群众。看信后,萧之葆既为毛主席的诚意所感动,又为作者的文采所打动,更为苍劲有力、行云流水的毛笔字所震动。当身边人告诉他,写出这毛笔字的,是一位年仅37岁的青年共产党员时,萧之葆十分佩服,称赞说共产党未来有大希望,共产党“宗旨英明,决策宏深,文韬武略,人才济济”,随即答应出山。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萧之葆以72岁高龄出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不过后来因为年迈体弱不常出席会议)。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萧之葆在对待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上与之前截然相反,他多次变卖衣物捐助八路军,朱总司令赠给他“清明杰士,纾难红军”的锦旗。他还多方奔走,将共产党员杨宗耀、肖鸿章保释出国民党的监狱。动员支持外孙子参加了八路军,支持四女婿孟守信加入了共产党。 1944年,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差人致信于他,表示省政府将给他每月送三袋面粉;国民党旬邑县县长黄肇南赠给他五石小麦,都被他一一退回。他在给黄肇南的信中说:“我无能为乡亲们办事造福深感内疚,怎能白吃白拿百姓血汗。” 同年,萧之葆由隐居的飞云洞返回旬邑县店头村居住,次年因患病而辞别人世,享年76岁。萧之葆这一生,有身居高位的挥斥方遒,也有隐居入世黯然坚挺,但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杆秤衡量着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以清末文才杰出官员的表现,给当代官员作出了模范表率。 (作者单位:陕西马栏干部学院、中共咸阳市委党校)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3227 地址: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 主办单位:陕西马栏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陕西马栏干部学院 陕ICP备2023003333号 ![]() |